首页 > 教学资源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精品多篇】

时间:2025-07-23 07:11:46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精品多篇】(全文共7696字)

【说明】《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精品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妒、督、鲁”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督等14生字,会写商议、推却、探听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准备:

1、查找诸葛亮、曹操、周瑜等《三国演义》人物资料。

2、准备《三国演义》草船借箭影视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人物或机智,或勇猛,人物塑造特别成功,其中诸葛亮这个人物尤其生动。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2、揭题、读题。

3、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www.)么意思?

4、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回答问题。(理清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这也是在解决课后第二题)

2、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自然段)、二(3--5自然段)、三(6-9自然段)、

四(10自然段)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l段。

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1)指名2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个学生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2)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1)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2)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最好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我的陷阱。”

生:“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我意”……

(3)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1)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2)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我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1)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里军令状、白酒招待

(2)讨论、交流。

6、小结,我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

A、思考: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B、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1)(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2)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读准读通课文内容,了解故事脉络。

2抓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内心,初步感受周瑜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3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弄清前因后果读懂故事,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弄清前因后果读懂故事,感受周瑜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指导方法:抓因果读故事,抓语言观内心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背景了解人物关系,导入课文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三足鼎立而相互讨伐。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率领八十万大军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抗曹。(随机板书背景图)今天我们共读名著《三国演义》中记述的孙、刘联军内部发生的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

二、弄清前因后果,读懂故事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故事脉络。

指导梳理故事脉络:故事中的人物都有谁?故事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围绕“箭”他们分别做了什么?

2、运用抓前因后果法读懂故事

摘读故事开头结尾,说说故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板书前因后果)

理解“妒忌”:

(1)词意: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换词比较:羡慕

预设: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应从情节入手。不能简单地认为周瑜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圈套陷害诸葛亮就是整个事件的起因,它只不过是展开矛盾冲突的契机。周瑜为什么要跟诸葛亮过不去呢?很显然,诸葛亮因“ ……此处隐藏3083个字……p>

1、播放多媒体课件,生可以跟着节奏齐唱,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情境。

师:会唱这首歌的同学还真不少,有谁能说说,这首歌哪部电视名著的主题曲?

生:根据自己的了解汇报。

师:关于《三国演义》,你们都有哪些了解呢?(引导学生回答课前收集到的资料,重在强调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和方法。)

2、谈话。

同学们收集的资料还真多,说明大家都读过不少的课外书籍。这节课,我们也来学一学根据《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改写而成的有关“草船借箭”的故事。

3、板书课题:11草船借箭

二、整体感知

1、生自读课文,想想从中知道了什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旨在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教师要善于抓住来自于学生的每个契机,强化学生“读”的本质训练。)

2、听读课文录音,观看课文录像。想想课文写了哪几个有关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本环节在于把学生引入课文中去,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把握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师相机板书:诸葛亮神机妙算

3、再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一步步写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

重点引导生体会“神机妙算”,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弄清诸葛亮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或以“从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神机妙算?”为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作进一步的探究。)

4、根据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试着分析与概括一下,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用关联词连起来说一说。

生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然后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主要有:知人物、识天文、巧安排。)

师相机板书:知人物

通天文、地理

巧安排

三、课堂回顾,体验文本,感情读文。

1、在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中,作者匠心独运,着力刻画了四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周瑜阴险狡猾,诸葛亮从容镇定,鲁肃忠厚老实,曹操谨慎多疑。他们的这些性格特点,大多数都体现在人物之间的对话之中,请同学们把这些对话找出来,同桌或小组内试着分角色读一读。要读出不同的语气。

2、小组推荐代表分角色读文,或者小组与小组之间挑战朗读。

四、实践天地

1、你还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历史故事?请给大家讲一讲。

2、将《草船借箭》改成课本剧,演一演好吗?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在我国的古典名著中,还有许多英雄人物的故事,希望同学们课外注意收集,讲给家人或朋友听一听。

《草船借箭》公开课的优秀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7生字,并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诸葛亮,妒忌,都督,惩罚,呐喊,丞相,神机妙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部分:课前预习

在教学之前先布置预习作业。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掌握生字的音序,部首以及在新词中的解释;并给难以理解的词句标上记号。

2,思考课后作业。

3,提出自己的疑问。

教学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收集,整理有关信息。如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不明白的词句。

第二部分:课堂导读(第一课时)

一,解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并及时进行正音。注意下列读音:

擂应读léi 丞应读chěng

2,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后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做出回答。(学生可能提出下列问题)

为什么周瑜要逼诸葛亮立下军令状

为什么诸葛亮敢立下三天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

为什么诸葛亮要把船排成“一字儿”并连接起来

为什么曹操不用火箭

为什么诸葛亮要请鲁肃一起去“借箭”

诸葛亮怎么知道第三天会有大雾

对于学生回答不出来的问题,教师相机进行解答。

二,深读课文(25`)

1,分角色朗读课文对话部分(第二自然段),了解事情起因,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通过前面的阅读,大家知道周瑜为什么要诸葛亮负责赶造十支箭吗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要陷害诸葛亮)周瑜是怎么把这个任务交给诸葛亮的,诸葛亮又是怎么把这个任务接下来的,让我们来读读他们的对话部分。在读的过程中要想想,从他们的话语中体现了他们的什么意思。

从周瑜的“水上交战,有什么兵器最好 ”“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托。”“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等语言,体会周瑜表面客气,暗藏杀机的阴险心理;从诸葛亮“用箭最好”,“都督委托,当然照办”,“只要三天”,“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 我愿立下军令状”等语言,体会诸葛亮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的大度心理。

指导朗读:我们明白了他们两人的内心想法,那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把他们的内心想法表现出来呢

2,朗读草船借箭部分,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到了第三天,果然下起了大雾。诸葛亮邀请鲁肃一起去“取箭”,如果你是鲁肃,你会发现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哪些巧妙之处。请大家朗读借箭部分。

教师参与讨论,点拔引导。扣住有关词句感悟以下几方面的意思,从而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安排周密。准备二十条船,布置草把子和青布幔子,每条船上还站着二十个军士。把船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两面受箭。

熟悉气象。对天气早有预测,熟悉气象。

了解对方。“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可见诸葛亮对曹操的性格把握很透。

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感受体会,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积

极思考给予赞扬,特别要鼓励那些有创见的看法,不要太强调学生见解的正确与否。

从我们刚才的分析,你认为诸葛亮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 (神机妙算)

三,巩固印象:(2`)

1,抄写新词。

2,感情朗读课文。

3,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三部分:迁移延伸(第二课时)

一,让学生不看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指名两三名学生起来复述,再让同桌进行相互复述。

二,组织学生即兴表演课本内容。

分配角色,明确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角色,上台表演。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表演几组。

三,延伸作业:

1,了解《三国演义》中的其他主要人物性格特点。

2,了解诸葛亮的其他故事。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精品多篇】范文。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精品多篇】(全文共7696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