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学习微课程心得体会参考多篇

时间:2025-07-09 07:11:47
学习微课程心得体会参考多篇(全文共9723字)

【前言】学习微课程心得体会参考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学习微课程心得体会篇1

今天是我们全校第一天上网课,或许也是全国的初中生第一天上网课吧!没办法,因为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影响,我们哪的学校都不敢让我们所有学生冒生命危险去学校上课,只能开启全国中小学生在家上网课的模式了。

嗯,怎么说呢?今天第一天上网课的感受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具体的感受,我好像也说不上来,就觉得老师还是讲台上的好,同学还是坐在一起的好。我知道现在这样通过大屏幕来进行线上教学也是没办法中的办法,但我还是发自内心的希望这次的疫情快快结束。我想回到我的学校去,我想看着讲台上的老师讲得吐沫星子直飞,我想和我的同学一起讨论题目,也想下课了和我的同桌一起去吃零食或者吃午饭,现在这样上网课,已经没有了上学的乐趣了,让我没几天就会丧失学习的热情了。呜呜呜……

今天上网课的时候,也还是有一节班会课,我们所有人看着班主任在视频里讲得眉飞色舞,可是却只觉得是在看网红直播一样,没有一点上学的气氛了,特别是我们班主任还化了一个主播的妆容,惹得班上的男同学不停地给班主任点赞打赏,让我这个本就不喜欢网络直播的人,更加不喜欢网络直播了,而我们班的班主任就成了这次直播的“受害者”了。

不过要说上网课没有一点好,也不是的。在家上网课,我可以起得比以前上学要晚一点,因为不用花时间在上学的路上。上网课对于一个喜欢睡懒觉的人来说,或许还是能算得上一个优点吧!但也很担心天天这样起晚一点,等以后疫情结束,回到学校去上课,我又能不能起床来了。这可真是愁人呐!疫情快快结束吧!我想恢复正常的生活啊!

学习微课程心得体会篇2

受学校的委派,我参加了20xx年12月20-22日,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在四川省教育学术交流中心,举行的《第三届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名师培养大会》。

现就将微课程培训的学习心得与大家交流。

微课程的开发和应用,通过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教学方式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不但较好地满足了师生的个性化教学需求,而且激发了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积极性,专业水平迅速提高。

中国微课创始人,广东教育学会网络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华南师大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硕士生导师胡铁生就《微课程设计与教学应用》从微课制作中常见的问题是什么,如何破解?微课制作的技术潜力在哪,如何提升制作质量?两年来各地在微课制作和教学的主要经验是什么?如何做到少走弯路?等方面为我们进行了讲解。

现将本人的一些收获汇报如下,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谅解。

一、什么是微课

翻转课堂中,最关键的教学资源是微型教学视频。

由于翻转课堂在我们国家刚刚起步,对于微型视频的说法和定义也众说纷纭,有的把它叫做微课,有的把它叫做微课程,有的把它叫做短视频或微视频,它们的含义也不尽相同。

用于教育教学的视频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

可汗学院的微课程:面向学生,有一定的教学目标,解决一个教学问题,以讲授为主。

李玉平的微课程:面向老师或学生,叙述一个教育故事。

佛山微课程:以教学研究为目的,主要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片断。

但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与教育有关,并且内容短小。

微课是由教师设计制作的,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内容不超过10分钟,用于向学生集中讲授或解决一个问题的微型视频。

在这里,把微课的长短定义为不超过10分钟,是有心理学依据的:人的主意力尤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最长10分钟。

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感到疲劳。

二、什么是微课程

微课程应该是为了满足翻转课堂和微课程教学法的需要,由学校统或学科组统一规划,由老师设计和实施并由老师和学校共同参与平价的课程系统。

而微课是这个课程系统中的一种教学资源。

三、微课程教学程序

微课程教学法包括三个模块:学生学习任务单、配套学习资源(含微课)、课堂教学方式。

(一) 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的作用有两个:引导学生一步步达成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性趣。

自主学习任务单给学生的学习任务目的就是通过完成这些任务,来获取知识,达成学习目标,所以给学生的学习任务要求要明确,任务要具体。

每个学生完成这些任务所需的时间和付出的努力可能不同,但它们只要能够按照要求去做,那么他们都会到达规定的学习目标。

所以自主学习任务单一个重要功能在于“导”。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我们有必要提出这样的问题,就是学生能否主动的看微课等资源进行有效的学习。

这就是自主学习任务单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激趣”。

根据任务驱动原理,学生在没有目标任务的情况下,有可能不去学习教学资源,而当我们给了他们明确的学习任务,并让他们明白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再讲授,还要进行展示、检测、作业等,那么他们就会因为任务的驱动而产生学习的需求,从而对教学资源产生兴趣。

(二) 配套学习资源

要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与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的且足够的学习资源是很重要的。

这些资源,可能是一个网址,也可能是一些文本、声音或视频。

作为微课程教学法的的教学资源,未必全部是微课,一定包含微课。

配套学习资源通过学习终端展现给学生,学生通过学习终端自主进行学习。

学习终端,可以是移动终端或是网络终端,这离不开移动网络或是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三) 课堂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方式包括检测、展示、作业、交流、创新。

通过检测、展示、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过程中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以内化。

检测的难度以自主学习任务单中的要求为限,以体现自主学习任务单的指导作用;展示主要用于展示学习任务单中要求的、学生完成的学习结果。

通过检测、展示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所有学生,无论是学习快的还是慢的,自主学习阶段,都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的,所以这些活动应当让所有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这不是传统课堂所能实现的。

通过作业、交流实现对学生一对一的辅导,解决学生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创新是让微课程教学法的课堂教学具有生命力的灵魂。

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应当学习的相应知识,所以重复教学内容是没有意义的,学生也不会感兴趣。

创新包括来源于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可贵的创新)及对教学内容的适当拓展。

四、培训后 ……此处隐藏4722个字……体块的质量也在视觉感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立体设计离不开材料的因素。有些想法,用纸做出来的和用铁丝做出来的东西,不仅感觉不一样,还关系着作品的成败。有些想法只能用某些材质才能做出效果。可以运用各种材料,哪怕是废物,能使你的作品发光,就是有用的东西。作品在于求新。

立体构成可以说是对平面、色彩与空间的综合理解。研究的方向是追求有关形态的所有可能性,这就要求从理论上加强对造型观念的认知,从诸多方面进行形态要素的分解、重构等视觉综合训练,从而加强对形态的全面理解和意识升华。作为形态这个研究的主体,我们除了对造型结构的把握外,还应在构成造型的材质和空间环境的互动上重点加强训练。

通过老师展示优秀的构成作品,以及构成设计演示,让我们从直观上对构成设计中的美感产生吸引力,从而在思维上产生一种对它的兴趣性,使我们更会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老师对我们积极开拓对构成设计的学习兴趣性,已经让我们了解构成设计在日常生活中诸如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封面设计、染织设计、标志设计等都是构成设计的应用,从而进一步激发我们对构成设计的学习兴趣性

但这只是个开始,想要更好的学习这门课还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和研究。

学习微课程心得体会篇6

通过这次培训,特别是学习了《微课程的运用》,增长了不少知识。

微课是展示自己教学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这种短时间内的视频教学,能有效地观察自己上课时的过程,包括上课时的表现,对于自己的教学展示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能通过自己看到自己上课时的语言,姿势,动作形态,课堂讲授等获得较大的自我认识。然而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快速发展,在教育领域,“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

微课时间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在5分钟以内。

微课内容少“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

资源容量小。“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微课程”起点很低,基于ppt(幻灯片)技术,后期转为视频文件,人人可做,简单易学。微课程每一集内容相对独立,它可独立使用,也可嵌入学校任何课题,还可以独立成系统,综合使用。 "微课程"利用了网络传送的便捷与录影重复利用成本低的特性,使用方便,除了网上学习,还可利用手机、微博等方式学习,也可以用于学校例会、研讨会观看或讨论。主要针对教师专业发展,内容直接指向具体问题,关注"小现象、小故事、小策略",主题突出,一课一事,层层剖析,有深度,能启发有思考。

学习微课程心得体会篇7

开学后,我重新认真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对此我有着以下几点看法:

一、充分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适应新时代教育的需求。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基本特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理解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学科新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新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明确教学目标,透彻地去分析和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深层次的教学思想,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设有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突破重点、破解难点,通过高效合理地利用教材来丰富课堂,让学生学有所得,增进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践行理论,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水平。

学习微课程心得体会篇8

本次课程设计的题目是lc正弦波振荡器的设计,主要应用了通信电子线路三点式振荡器电路内容。通过查找资料,结合书本中所学的知识,完成了课程设计的内容。把书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具体的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我们对课本中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加强了我们的动手能力。

在课程设计之前,我们通过各个渠道查找资料后分析验证,经过多次的修改和整理,作了如上的设计思路。虽然这次设计一开始是按照设计要求去完成的,但由于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导致以上的准备资料,在实际操作中都未能派上用场。在这次的课程设计过程中,我懂得了很多,课程设计不光是让我们去“设计”,更重要的是培养我们的能力!通过本次课程设计使我对通信电子线路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增加了对所学知识的应用。

其次对这个课题的理解问题。因为高频的知识本来就不容易懂,所以查找资料和查阅基础知识,花了我们很长的时间。这些都应归咎于自己基础知识的匮乏。

在这次的课程设计中,我们通过动手实践操作,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了有关高频原理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动手操作方面,加深了对lc正弦波振荡器的认识,进一步巩固了对高频知识的理解,也对模块的基本工作原理和调试仪器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设计时我们根据课题要求,复习了相关的知识,还查阅了相当多的资料,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知识。这次的高频课程设计重点是通过实践操作和理论相结合,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提高科学的思维能力。在接触课程设计之前,因为这门课程的难度很深度,我对高频是敬而远之的心态,所以基础知识以及逻辑推理思维方面都是相当欠缺。在对高频的实验模块操作方法所知甚少和对调试知识几乎一无所知的程度,最后通过不懈努力终于圆满完成了课程设计的要求。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学习微课程心得体会参考多篇范文。

《学习微课程心得体会参考多篇(全文共9723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