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测量的实训心得体会新版多篇

时间:2025-07-07 07:11:01
测量的实训心得体会新版多篇(全文共11061字)

【寄语】测量的实训心得体会新版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测量的实训心得体会篇1

在实习过程中,我从技术,团队合作,专业素质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收获:

从技术方面来说,这次实习给了一次我将所学知识进行运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在实习过程中,许多原先并不熟练的知识逐渐被清晰的理

解,许多原先没有重视的方面也得到了巩固,更在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到了不少新东西,在课本中所提到的技术要求之外,我在以下几个方面我有了比较深的体会:

1、实地测量前需要进行勘测:

在进行水准测量和导线测量之前,作为组长,我都组织大家对闭合水准路线和测区进行了勘察,做了预先的准备工作,这样做的结果是小组成员对将要完成的任务有了直观的了解和充分的准备,直接提高了作业的精度和效率。异常以水准测量为例,在施测前的午时,全组成员沿着教师所规定的水准路线进行了实地观测,分析了施测过程中可能出现困难的路段,选取了作为测段终点的固定点,并对每个测段中的测站数进行了估计,回去后我们在对测区环境的具体分析之后设计了测量路线和中途设站图,在测量的开展后节省了很多时间。

2、测量员所应注意的问题:

在实习过程中,我体会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提到的测量员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一般情景下,由于相隔距离较远,如果测量员不通知,跑尺员很难自行确定读数是否完毕,所以读数完成后,测量员应当立即通知跑尺员,这样能够在必须程度上降低跑尺员的劳动强度,避免跑尺员不必要的处于紧张状态;对中整平的过程中,应尽量使得脚架所供给的平面水平,这样就能够减少脚螺旋过度的扭动,从而减少了下一站对中整平的时间;在测站放置脚架时,脚架的两条架应当沿水准路线或闭合路线的前进方向,这样在读数过程中就大大降低了因测量员碰触脚架而产生误差的可能;根据我们小组读的数据反映,误差“较大”的点的值大部分是在读数较犹豫的时候获得的,所以,测量员读数的过程中应当看准数据后立即读数,如教师所说的,要做到“稳,准,狠”;

3、跑尺人员要注意的问题:

在跑尺工程中,每次跑尺时的前后距都要根据上一次的数据累计差进行及时的调整,使其不能够超限;在地面坡度较高的时候,应适当的多设转站点,避免因为多次调整或重新设站造成的时间浪费,能够提高效率。

4、有关数字的的技巧:

在具体操作前,很多时候都觉得外业工作和内业工作中的数据计算都是按照既定的步骤进行,经过教师的指导,大家逐渐掌握了一些有关数字方面的技巧:在水准测量的时候,对于前后视距累计差这一项限差,记录员在每一站读数完毕后应当立即计算得出,这样在下一站的时候就能够有意对其进行调节;

5、在对导线测量的碎步点的高程进行测量时,我们采用全站仪和水准仪两种仪器均进行了观测,发现水准仪采集的数据精确度较高,而全站仪采集的数据误差较大,所以我们在进行控制点的高程进行测量时应尽量选取精度较高的水准仪进行测量。

在团队合作方面,我也得到了许多宝贵的知识:

(1)、团队中要对人员做合理的安排:

例如,在水准测量的过程中,水准仪上读数的速度远远快于本组记录和计算的速度,我们能够先让跑尺员不要移动尺垫,对下一站的前后视距差进行步测;在架设仪器是,记录员能够辅助观察员快速架设仪器。这些的做法使得我们小组的作业效率有了相当的提高。

(2)、团队精神:

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由于困难的出现,不可避免的会影响成员的情绪,从而影响测量工作的进行,在那里,就需要团队精神发挥作用,大家共同解决问题,作为一个整体来战胜困难;由于完成水准测量规定的时间有限,工作量有十分的大,再加上天气较热,每一天早上六点左右就开始工作,午时又要到七点办才能收工,但最终我们还是完成了规定的测量任务。

从专业素质的角度来看,我也获益匪浅,使我更加意识到了测绘工作的科学性,精密性和艰苦性:

即使在我们的实习这样精度要求不太严格的测量工作中,许多限差的单位都是以毫米,秒等小单位来进行度量的,这是测绘工作具有高精密性的直观的反映;对于测绘工作科学性,精密性和艰苦性的直观认识,我更加体会到作为一名合格的测绘工作者应当也必须使自我具有相应的专业素质。所以,在实际测量中我们尽量作到仔细,错了就返工,决不马虎。认识到了在工程中,需要的就是细心,做事严谨,一个小数点的错误就可能影响全局,这也培养了我们做事严谨的作风,而这也是专业素质的基础。

测量的实训心得体会篇2

这次寒假实践,我到了我们当地的建筑工地,因为有亲属在那里,仪器也算是齐全。那里地势较为平坦,地貌相对简单,但在这实习的十多天里还是体会到了从未有过的艰辛。现在细细想来,那十多天的经历,虽然艰苦,但却学到了很多,不仅仅是测量的实际能力,更有面对困难的忍耐。说实话,,在最初几天的新鲜感过后,每天重复而乏味体力劳动,让我有些怨声载道,但工程本身的性质又不允许工期的延后,所以不得不继续早出晚归。其实现在想来,也许绝大多数工作都是如此,这更多的只是从未有过的疲劳所带来的压力。当几天之后,我们习惯了早上5点起床,扛着测量仪器外出测量的生活时,我们不再听到之前的牢骚。为了保证测量的精确度和测量的时间进度,我们总是在天刚蒙蒙亮的时候起床,带上“家伙”到了主一、主二与公一交界处的测量场地开工。

测量学首先是一项精确的工作,通过在学校期间在课堂上对测量学的学习,使我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基本的、理论的测量学轮廓,而实习的目的,就是要将这些理论与实际工程联系起来,这就是工科的特点。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地面点位的科学,从本质上讲,测量学主要完成的任务就是确定地面目标在三维空间的位置以及随时间的变化。在信息社会里,测量学的作用日益重要,测量成果做为地球信息系统的基础,提供了最基本的空间位置信息。构建信息高速公路、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及各种专题的和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均迫切要求建立具有统一标准,可共享的测量数据库和测量成果信息系统。因此测量成为获取和更新基础地理信息最可靠,最准确的手段。测量学的分类有很多种,如普通测量学、大地测量学、摄影测量学、工程测量学。作为测量工程专业的学生,我们要学习测量的各个方面。

通过这次实习,锻炼了很多测量的基本能力。首先,是熟悉了全站仪的用途,熟练了全站仪的各种使用方法,掌握了仪器的检验和校正方法。其次,在对数据的检查和矫正的过程中,明白了各种测量误差的来源,其主要有三个方面:仪器误差(仪器本身所决定,属客观误差来源)、观测误差(由于人员的技术水平而造成,属于主观误差来源)、外界影响误差(受到如温度、大气折射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又时时处于变动中而难以控制,属于可变动误差来源)。了解了如何避免测量结果错误,最大限度的减少测量误差的方 ……此处隐藏6123个字……格,两条铁轨线边上立着高压接触网,具有明显的电气化铁道的特点,再看那些轨道下的道床,那真是一个五花八门,木枕的、混凝土枕土的,估计这是为了让所有专业的学生都能用得着,并对各种铁道的特点有一个了解。虽然这给人的感觉很怪,但是这些并没有影响我们的测量。我们在轨道上测量久了,会感觉有些无趣,为了能个更好的测量,所以在当感觉无聊时,就沿着铁轨走走,练练平衡,或者卧在钢轨上看天空,在这较悠闲的放松方式下,很快就恢复了旺盛的精力。铁轨测量其实的没什么难的,最主要的地方就是道在岔的地方要注意立杆,不能看花了眼。一旦数据被测错了,在画图的时候,就不能再用1:1000的比例,而应该选择1:500的比例,这样画出来的效果便会好一点。

铁轨测量完成后,这一个项目也就算完了,虽然我负责的工作较简单,但是当看着两大张纸的平面图,这也算是我的辛苦成果哎,还是比较有成就感的。下一个任务就是曲线放样,我们按着轨道来测量,发现这轨道是缓和曲线的。真让我感慨万千,学校再见这条铁路时还真是够省,这也给我们简化了工作任务。对曲线放样来说,要注意的就是一个点是放不出?

个曲线的,放出一半曲线后,要把全站仪移到交点出把另一半的曲线给放出来。曲线放样好了以后工作,就是对一段三百米的线路纵断面进行测量,在这次测量中其实就是只需要一人测一组数据的,但是我们在测出几组数据后,在后期的计算时,大家的数据资源就共享了。这也算是发挥了团队合作吧。在纵断面高程测量时,需要注意的就是二十米立一个杆,我们一开始有点想当然,以为走了二十步就行了,没想到那样做是不行的,在后期绘图作业时,那图是根本画不出来的,最后只能重新测一下,规规矩矩把它完成。在测钢轨平面纵断面还好,三十六根轨枕就是二十米,只要立杆就行了,轨道边的那路对测量来说就有点麻烦了,在知道这几点后,后面的就比较简单了。然而那天却在下雨,我们全都窝在教室里画图,魏老师却拿出上一届一个画的错误百出的断面图贴在黑板上做示范,害的我们在画图时不停的修改,一边抱怨一边画,问老师他怎么拿错图做示范,他却给了一个很坑爹的说法:“因为刚搬完办公室,就只剩下这一张了,没办法”。此时真是彻底无语,我拿的那一组数据一开始感觉有点问题,有几个地方高程变化的有点诡异,,以至于后期的设计坡度都有点棘手,貌似要大改一下,还有一些表格的数据一定要遵守国家标准,而且不能为了图漂亮,就自己画,这样都是要重画的。

纵断面测完后,就是地形测量任务了,这也算是我们最后的任务了吧,魏老师与学校出于安全考虑,让我们拿学校后面的一块土包练手就行了,这土包虽然不高,但是里面杂草丛生,偶尔还能发现几个小野花,这倒添了许多情趣。那几天真是天工不作美,天气莫名奇妙的冷了下来,站在土包顶上更是冷的不得了。之后测量就是半米半米的往下移测,当下到土包底下后,我的周围都是那些带刺的植物,只能慢慢移动,无奈那些植物缠在一起,弄也弄不动,只能任它嚣张,费了好多精力,测完一面又测另一半,不过地形图还是比较难画的,需要很高的技术含量。实训的最后两天,魏老师给我们复习了一下水准仪和经纬仪,这些都是不久测量工证的考核范围,现在我的对中整平基本保持在两三分钟,水准仪轻松一点,测高差的时候,又是兜了一个大圈子回到起点,数据算出来铁桥两端的高差跟老师的高差相差不多,这也算是完成了。最后的经纬测量还是比较简单,估计大家都和我一样基本上都在打酱油,跟老师谈心。三周的测量实训也就算是告一段落了。这个学期的测量实训也算是圆满完成了。对此次测量实训,我还是有不少感务悟。

第一个感悟就是此次实训很累。干测量的就是累,现在我们只是小范围的测量,跟外面那些已经工作的人比起来我们真算轻松的了。测量仪器给我感觉吧,就是又贵又精密,一个仪器都是上万的,必须小心拿,慢慢放,爱惜的不得了。关键一个就是看的远,走出个一两百米都能看,这样观测员和立杆的人交流起来就是问题,打电话吧,校园内的电话是免费的,这还能接受。不过打完后,话费就有点贵了,一个实训花了不少话费。所以强烈要求学校配备对讲机!再一个就是不停地,来来回回、走来走去,一走就是几百米,爬上爬下,我们测得只是一些小土堆,要是大山大水的,对于体质也是一种考验,还有就是这是户外工种,天天风吹雨淋的,对皮肤也是一种考验,总之就是身心俱疲的,得好好调整一下,对于这点累,这是我一开始没想到的。

第二个就是团队意识,这点就像踢足球一样在测量中也发挥的淋漓尽致,我们一个组六个人,缺了谁也不行,大家分工明确,干起活就不累,友谊也很好的促进了,本来和他们不怎么熟的,现在已经到了称兄道弟的份了。在这一个组里,没有谁比较轻松,我们就是天天拿仪器,拿画板,算数据,大家没有谁抱怨,大家也不觉得累,因为我们六个是一组,是一个团体!协作是根本。

还有一个就是魏连老师,一个东北汉子,平时也不怎么交流,就是听听课,这次实训过后,感觉魏老师不仅是老师,更像是朋友。没想到魏老师也是挺有才艺的一个人,魏老师在我们的鼓动下终于唱了孙楠的那首“风往北吹”,唱的绝对可以。魏老师给人的感觉是他还是不错的一位老师,很有个性。

通过这次实习,学到了测量的实际能力,更有面对困难的忍耐力;为了尽快尽质的完成任务,我们每一天都在加班的努力,尽管很累,很辛苦,可我们还是克服了种种困难,同时我们也在实习中感觉到了充实,也学到了小组之间的团结、默契,更锻炼了自己很多测绘的能力。首先,是熟悉了水准仪、经纬仪的用途,熟练了水准仪、经纬仪的各种使用方法,掌握了仪器的检验和校正方法。其次,在对数据的检查和矫正的过程中,明白了各种测量误差的来源,其主要有三个方面:仪器误差(仪器本身所决定,属客观误差来源)、观测误差(由于人员的技术水平而造成,属于主观误差来源)、外界影响误差(受到如温度、大气折射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又时时处于变动中而难以控制,属于可变动误差来源)。这样更好了解了如何避免测量结果错误,最大限度的减少测量误差的方法,即要作到:(1)在仪器选择上要选择精度较高的合适仪器。在仪器精度有限的前提下通过机械回转等方法消除误差。(2)提高自身的工程测量水平,掌握正确的方法,规范操作。降低误差水平。(3)通过各种处理数据的数学方法如:距离测量中的温度改正、尺长改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校正数值等来减少误差。第三,除了熟悉了仪器的使用和明白了其原理掌握误差的来源和减少措施,还应掌握一套科学的测量方法,在测量中要遵循一定的测量原则,如:“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由高级到低级”的工作原则,并做到“步步有检核”。这样做不但可以防止误差的积累,及时发现错误,更可以提高测量的效率及精确度。通过实践,真正学到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对测量仪器的操作、整平,对中更加熟练,学会了数字化地形图的绘制和碎部的测量等课堂上无法学到且做到的东西,但在实习过程中,我做到了,虽说并不完美,在曲折失败中还是取得了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动手和动脑以及处理各种情况的能力。

总之在这三周实训中,我的多方面素质与技能都提高很多,收获颇大,这使我很开心!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测量的实训心得体会新版多篇范文。

《测量的实训心得体会新版多篇(全文共11061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