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为学十六法》读书笔记

时间:2025-06-03 07:11:05
《为学十六法》读书笔记(全文共9645字)

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所作的报告,回顾了十六大以来不平凡的五年和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伟大历史进程,我认真对胡总书记代表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认真进行学习,结合本人的工作实际深入思考。现将学习的体会汇报如下:

一、十七大报告求真务实,关注民生,提倡平衡发展。

十七大报告对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的工作总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继承和发扬了我党一贯的求真务实作风,并注重文字的准确、精炼。既做到了实事求是,又催人奋进;既做到了文字精炼,对工作的总结和部署又准确全面。十七大报告是一份求真务实、高瞻远瞩、高层建瓴、催人奋进的报告,是吹响号角,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报告。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从我个人来说,自2014年11月开展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作以来,区建设局也成立由局长任组长、我为副组长、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组,并明确要求把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实施看作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科学防震、主动减灾的有效途径,是一项惠民工程,必须提高认识,扎实作风努力完成该工作。

根据《云南省2014年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计划安排方案》,东川区拆除重建1500户,加固改造2014户,合计3500户,省补助资金1000万元。虽然在一段时间内我们的工作遭到了村民的质疑,但经过大量细心的工作,根据我区各乡镇实际情况,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小集镇规划,以“政府引导、农民自愿”为原则,2014年东川区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涉及了6个乡镇的20多个村组,其中,改造加固已动工的有2014户,拆除重建有1434户,目前已经完成全部项目的80%。

在胡锦涛总书记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作为东川区廉租房工程指挥部副指挥长,在工程建设中始终积极配合指挥长做好工程的各项工作,包括对图纸的审查、施工过程的监督和现场问题的处理等等。通过自身努力,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我区廉租房建设工作得到各级部门的一致好评。目前,东川区第一期廉租房小区“祥和家园”工程已经完工,计划资金到位。今年3月5日,第一批300余户低收入家庭困难群众乔迁新居。通过近两年来的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目前我区廉租房建设已经完成了1632套,剩余部分也将在近期内完成建设。

当看到工程顺利最终顺利实施的时候,当看到群众们喜笑颜开的住进房屋时候,当他们自发感谢党和政府时候,之前所有的疲劳都变的无足轻重。并深切体会到党的十七大报告上“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的深刻内涵。

二、个人如何贯彻落实十七大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我将继续带头学习贯彻好十七大精神。用十七大精神来指导工作,用努力工作的成绩来向十七大献礼。

第一,继续扎实抓好理论学习。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我们作为城市建设者不能只注重房屋的建设,更要抓好思想认识上的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是一座思想理论的丰碑。

第二,我不仅自己要学习,还要求基层干部职工的学习,结合我区建设行业的特点和优势,积极推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活泼的形式把大会精神传播到各建筑企业和建筑者中。以高度责任感真正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上来。

第二,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必须落实到行动上。要求真务实,锐意进取,不仅做好长远的战略性工作,更着眼于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紧迫问题。就东川区来说,虽然特区建立给这个老工业基地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应该清醒的看到我们的起点还很低,在建设方面离报告中“住有所居”的要求还任重道远。

翻开十七大报告,无论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方针,还是普通百姓关注的教育医疗社保,随处都可找到民生话题,字里行间充溢着拳拳公仆心、深深爱民情。“赶考”路上,人民群众是“考官”。我们只有在工作中始终把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取得人民群众的满意和肯定,我们的工作成绩才能得到承认。作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我将更加努力的工作,我将努力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以“赶考”的精神,常怀为民之心,常修为官之德,常除非分之想,始终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在接受人民群众检验和考核中交上一份十七大的完美答卷。

历史的指针转到2014年,上面条条深红切鲜明的锈迹,无不记录着这个世界上最古老民族所创造的一次又一次辉煌。沿着港澳回归的足印,顺着三代人“高峡出平湖”的梦想,纵横于南水北调的是世纪大动脉,跨上世界贸易组织的国际平台,展望2014北京的炫烂五彩,预见未来20年的璀璨辉煌,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会热血沸腾,情不自禁地为我们的党欢呼,为我们伟大的祖国祝福!而今,吹响新世纪进军的嘹亮号角的十七大,更是一个向导一个战友,带领我们同时代一起赛跑,赛跑在科学发展的历史跑道。

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全世界人民不会忘记,历史更不会忘记,2014年10月15日到21日,在这金秋10月里红色的七天,首都北京再一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人民大会堂里那金光闪闪的铁锤镰刀,那气壮山河的豪情状语,那大胆创新的世纪规划,无不向全国全世界宣告,中华民族强大起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熟起来了!历时七天的十七大已经胜利闭幕了,但它重点讨论并写入党章的“关注民生”,必将为亿万中国人民渴望美好生活的幸福愿景带来温暖的社会主义福音,它所确定以及强调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也必将成为飞速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拓更加广泛的希望之路!

大会选举产生了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党的领导队伍又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一批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干部进入了中央领导机构,我们坚信,在坚持落实贯彻“三个代表”理论精髓的同时,在胡锦涛同志“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指引下,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一定会不辱使命,开拓进取,继往开来;千千万万老百姓的日子一定会红红火火,和和美美,蒸蒸日上,一个经济更发展,民主更健全,科技更进步,文化更繁荣的和谐社会一定会早日实现!

古人云:历史如镜,可以鉴古今。我们不会忘记,87年前,那对铁锤镰刀铸进了中国的岁月长河。从此,我们的祖国不再四分五裂,我们的民族不再任人掳掠??我们不会忘记八一起义的枪声,秋收暴动的长缨,井冈山头的号角,长征路上的足迹。我们不会忘记 ……此处隐藏4801个字……、有智慧、有激情、有个性、有文化。这也是我们不断地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提出更高的要求、更远的目标,值得我们不断追求。

心得:由于过去一味地追求学习成绩,孩子们被学习的情绪总是不佳,热情减半,收效甚微。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热情呢?有的班级提出“每周陪孩子玩一节课”的举措。一学期下来,少教20节,既减轻老师的负担,也减轻了孩子的负担,但学习成绩不受影响。这是为何呢?因为一节课的玩换来了一周的优质学习状态。余教授说:我们走进课堂,怎么判断学生是否在进行优质学习,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考察和分析——情绪状态、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状态、交往、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当然,我们赢得孩子们良好的学习状态是多渠道的。制定每一课时教学目标,至少还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精而少,有时会因课堂的生成而调整。一节课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是受限制的。现实让我们在一节课中不可能解决很多问题。就小学语文阅读课来讲,通常解决两三个问题,或许更少些,甚至两节课才解决一个问题,也是见怪不怪的。

2、要以学生的终身幸福发展为目的的。确定目标,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如 ,用词的讲究;思维的角度;情感的疏通等等。

3、要以建构学生知识、文化素养为体系,顺序渐进。要求语言的知识与文化兼容。

? 如何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课堂低效和无效的现象。首先,针对三维目标的割裂和模糊,我们强调,课堂教学的目标要清晰,每一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老师脑子里边对一节课的目标有了比较清晰的定位,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方向,这是提高有效性的前提。

心得:1、教学目标要较好地体现导教、导学、导测量功能。

2、教学目标的分解比较合理,具有延续性。

3、教学目标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怎样打造有效课堂?通过此书,我做了如下概括:让“有效课堂”理念深入自己的思想灵魂,让孩子做课堂的主人,时刻准备好课堂预设,对课堂生成要机智地应对,让生成符合孩子心理,贴近文本主旨。让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课堂中得到综合地再现,让孩子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自然地达到“三维目标”。创造积极的、有价值的教学情境,通过认识学生、认识学科来实现对孩子的真正关注。 关注孩子,关注生命,关注心灵——这是有效课堂的前提。没有这做指导,所谓的有效教学就不能提高到一定的层次和境界。我们的课堂,必须让孩子成为主人,不能让他们成为配合老师上课的左右手。

一直以来,也很困惑在看课时怎样理解课堂的结构、环节,学习哪些有价值的内容,需要交流和探讨哪些问题。读完此书,如醍醐灌顶,让我明确了方向。

? 我曾开玩笑说:“知识技能是数得清的,过程方法就难数了,情感态度更是隐性的情感

价值观的渗透也是这样,关键是老师要有通过你的学科培养人的意识。” 心得:为了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整体、有效达成,必须要使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达到统一。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相对来说具有明显性和确定性,较多地表现为可客观测量的外显行为结果,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对具有潜隐性、不确定性和随机生成性,也有些渗透于外显行为结果之中。这两者互为补充、协同发展。“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必须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成为依托和中介,反之亦然。因此,“三维目标“的落实,决不意味着对学科知识与技能教学的弱化,而是体现了对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深度理解、多维体认和融会贯通。

“无效和低效教学”的第二种具体表现是教学内容的泛化。“泛化”与“细分”相对。“细分”要求的是准确集中。而“泛化”则是要求分散、要求“广”和“多”。

余文森认为有效的教学就是要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愚以为这就需要在中学阶段开始着手培养学生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高屋建瓴的人文视野,不畏权贵的民主意识,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而达成这样的目标就必须要求执教的教师自己先具备这样的人文素养,在课堂上实现了“三维目标”的整体、有效的达成

后,才真正有可能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 新课程的教学下,大多数人都认为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导致夸奖泛滥,为夸奖而夸奖。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于是很多教师便不管学生怎样表现,都一味给予表扬,回答错了就表扬他有勇气。事实上一味惩罚并不可取,一味地夸奖学生同样弊大于利。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会导致上瘾,迷恋夸奖对学生发展绝对无益;同样过多的夸奖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无动于衷,也起不到鼓励的作用。对教师而言,教学固然要讲求艺术,但最根本的应关注是否有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素质是“教育”出来的,而不是”夸“出来的。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价值导向,反而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

? 新课程教学要求课堂上要有学生活动,但通常是有活动没体验。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却称之为“动中学”。其实这种“活动”是外在多于内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为活动而活动,有活动却没有体验,没有反思。活动性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动自觉的活动”。但新课程所提倡的活动是外显活动与内隐活动的统一,是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统一,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亲自体验过程。有活动没体验,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

因此,对新课程标准,教师不能浅尝则止,必须深入研究,抓住其精髓所在。 ? “校本研究的三种基本类型”:教学型教研、研究型教研、学习型教研。教学研教研一般以“课例”位载体,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中。课例有多种模式,如一人同课多轮、多人同课循环、同课异构、互助式观课、邀请式观课、反思式观课等。我接触最多的就是“一人同课多轮”。

心得: 一人同课多轮的课例研究是指教师针对某个课例,在多次教学体验中不断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调整、完善教学设计,从而改进教学研究。首先要求教师要有针对课例开展自我反思的意识和习惯,这是开展教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其次,要求教师善于梳理自己需要改进的问题,并将问题系列化,以便开展研究。在我们数学组经常有“一人同课多轮”的课例。先由一位老师独立备课、上课,其余老师都来听课,听完后,集体磨课,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人人献计献策,集思广益,上课老师形成新的方案,然后再上课。

第二次上课,同样其余老师都来听课,听完后再磨课,前后比较,明确进步的方面,分析还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修订教案。然后再上课,直到满意为止。这样的集体备课,对教师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一人同课多轮的教学方法,既优化教育资源,又提高教师素质,对培养年轻教师,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帮助他们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效果显著。

向你推荐更多精彩内容:

生活十讲读书笔记

《建筑十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十篇1000以上字数)

十破十立读书笔记

金牌外贸业务员找客户十六法

《《为学十六法》读书笔记(全文共9645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