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对联的故事(整理45篇)

时间:2025-07-22 07:11:26
对联的故事(整理45篇)(全文共25475字)

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45篇《对联的故事》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搜索到更多与《对联的故事》相关的范文。

篇一:对联故事

过关人对对过关

据说,一行人天暮时要过关口,守关的出联让他对:

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

过客应口而出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等了半天,守关的问道怎么还不对,行人说:“我不是已经对上了吗。”守关的人这才恍然大悟。

篇二:对联故事

老地主袭改旧楹联

相传,有这样一位老地主,他粗通文墨而又极喜附庸风雅。一天,他为母亲祝寿,大开筵宴,悬灯结彩。想在门口贴副大红对联,却又舍不得花钱请人撰写,便叫帐房先生将常见的“天增日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写出来贴在大门上。帐房先生正写时,老地主忽然想起,这是为老母祝寿,应该改得切题才好。于是,让帐房先生把上联改为:

天增日月妈增寿;

老地主看了很得意。不过,上联既然改了,下联也该相应改动才算工整。他又叫帐房先生把下联改为:

春满乾坤爹满门。

帐房先生听了,真有点哭笑不得,惊讶地问:“东家,这么改可不行呀!”老地主一本正经地说:“你懂个屁!'爹'对'妈'不是十分工整吗?”

篇三:对联故事

秀才讽赃官

清朝末年,山东省有个县令,贪赃枉法,用贪赃的钱财为自己和儿子买了个进士的头衔,混到京城做了京官,而且恬不知耻地在自己的京宅门口的柱子上写了一副对联: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进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夫人。

此联俗不可耐,无非是小人得志,自鸣得意。一个秀才来到京城,看到赃官门柱上的对联,可笑又可恼,便想治治这赃官。几天后,秀才连夜来到赃官家门口,将门柱上的对联添上几笔,然后悄悄离去。

第二天,赃官门前围满看对联的人,有的捧腹大笑,有的窃窃私语。赃官开门出来一看,差点气昏过去。原来门柱上的'对联已变成:

父进土,子进土,父子进土;

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失夫。

篇四:对联故事

口大吞天

清朝乾隆年间,江苏南汇人吴省钦中进士后,被任命督学四川。吴省钦不但崇尚八股,压抑有真才实学的人,而且滥用权,贪赃枉法,四川民众对他深恶痛绝。

一年,乡试时吴省钦为主考官,有一个家境清贫的书生因缺钱贿赂,自忖此次没有获中的希望。待放榜时,他果然名落孙山。愤于以钱取人论才的腐朽现象,这个穷书生就在考场门口题了一匾一联,讽刺吴主考。匾额题:

口大吞天

对联是:

少目焉能识文字;

欠金安可望功名?

“口大吞天”暗喻吴姓;拆“省”为“少目”,拆“钦”为“欠金”。这一匾一联用拆字的方法,既嵌入“吴省钦”的名字,又揭露、讽刺其营私舞弊,贪赃受赂的丑行,实在绝妙。

篇五:对联故事

李宋二先生,木头木脚

话说清朝乾隆年间,广东有两个自认为很有才气的秀才,一李一宋,他俩结伴旅游,一路观山赏景,联诗对句,好不自在。游了半天,又累又渴,见前面树荫下有一位年逾古稀的和尚在纳凉,身边放着一个葫芦,便上前讨水喝。

老和尚打量两人一眼说:“两位贵姓?我这里有水,不过要对对子,你们对得上方可饮水。”两秀才欣然同意,并自报李、宋二姓。老和尚听罢,便将两人姓氏嵌入联说:

李宋二先生,木头木脚;

两秀才听毕,见对联是讥笑自己,对了半天也没对上,不仅得不到水喝,还讨了个没趣,怏怏而去。

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几百年,到了20世纪80年代,《广东农民报》一读者将这故事整理成文,投至该报,有36位对联爱好者热心对下联,其中阳春县读者黄文昌对的较好。他对的下联是:

龚庞两小姐,龙首龙身。

篇六:对联故事

添联讽贪官

清代,有个县官贪财如命,酷刑多如牛毛,冤死在他手里的穷苦百姓,真不知有多少。但是,如果有财物送给他,那么,就是有天大的罪行,也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因此,当地流传着“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的怨言。但这个贪官却装聋作哑,恬不知耻,不但无视百姓的呼声,而且贪赃枉法,变本加厉。有一年除夕,他自己写了一副春联贴在大门两旁,联文是:

爱民若子;

执法如山。

这副自我标榜的对联贴出后,贪官满心欢喜,除夕夜开怀痛饮,大醉方休。

次日是大年初一,天刚亮,只听管家在房门外禀告:“老爷,对联出岔子了!”

贪官听说对联出了岔子,连忙披衣下床,跟着管家奔去。朱漆大门一开,围观的群众便一哄而散。贪官一看,发现自己写的对联加长了,白纸黑字写着:

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

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其为山乎?

贪官气得暴跳如雷,急忙叫管家将对联撕掉,垂头丧气地关上大门。

篇七:对联故事

梁启超巧对父

梁启超10岁那年,有一次随父亲到朋友家作客,刚进大门就被庭院一株蓓蕾初绽的杏树迷住了,他偷偷地折了一枝,并掩掩遮遮的藏在宽大的袖筒里。谁知他的这一举动被他父亲和朋友家人看到了。朋友设宴款待他们父子。宴席上,梁启超的父亲为儿子偷折杏枝的事惴惴不定,一心想不露声色地暗示儿子一番。为了活跃气氛,梁父当众对梁启超说:“开宴前,我先出一上联,如果你对得上,而且对得好,方可开杯;否则,你只能为长辈斟酒沏茶,不准落座。”小启超不知父亲的用意,毫无思想准备,略显难色,但他转念一想,凭自己的才学,相信不会出丑,于是满口答应。梁父略加思索,念出:

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

小启超听后一惊,稍顿,恍然大悟,但未显大惊失色,随口从从容容地对道:

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众人听后,连声赞道“妙!妙!”

篇八:对联故事

绝对讽巡按

清朝乾隆年间,刚中进士不久的李调元出任广东学政。到任不久,来了一位巡按大人。这个巡按原是个落第举子,因趋附权臣和坤,赐了个“从进土”的功名。“从进士”即是略等于进士,比进士略低的意思。这个巡按大人虽然不是中榜的正牌进士,但也有些小聪明,知书善辩。他久闻李调元的才名,心怀妒意,便想寻机挫辱李调元一番。

一次,巡按自穗回京,地方官照例设宴饯行。李调元和当地一些地方官员、举子、名人参加宴会。酒过三巡,巡按拈须笑对李调元说:“久闻学政善对,我有一上联,久思不得下联,烦学政一对,如何?”李调元无奈,只好应道:“愿闻。”巡按便不紧不慢地,念出了:

三光日月星;

满座官员、文人听后,为之悚然,认定如此绝对,李调元一时难以对出。那些妒忌李调元文才超群的人也与巡按大人一鼻孔出气,正等着看他的笑话。李调元平时博览群书,一听,就知这上联的出处,于是不慌不忙地随口朗声接对:……此处隐藏23877个字……“一位心直口快的小伙子说:”上联的袁世凯三字,怎么能对得住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呢?“文人听了”哧“的一声笑了起来,说:”对了,袁世凯就是对不住中国人民!"

篇四十一:对联的故事

《对联趣事》

明朝翰林大学士解缙堪称诗词名家,他自幼聪明好学,7岁能诗善文,而且生性刚直。一次,告老还乡的李尚书不信解缙有此高才,他宴请几个权臣显贵作诗,派人叫解缙前来应对,想有意当众奚落他一番。

解缙来到李府,只见大门紧闭。家丁说主人吩咐要他从小门进入,他站在大门口硬是不走小门。李尚书闻情走来大声说:“小子无才嫌地狭。”解缙随即答:“大鹏展翅恨天低。”尚书听了大吃一惊:呵,这小子口气倒不小。忙命人打开中门相迎。

刚入席,一权贵便想借题嘲笑他母亲在家做豆腐、父亲挑上街叫卖的贫寒身世,对他说:“听说才子能出口成对,今日请你以你父母职业为题如何?”解缙听了,明知是奚落自己,不慌不忙地吟道:“肩挑日月上街卖;手把乾坤日夜磨。”众人听了,无不拍案叫绝。那权贵却鱼骨梗喉似的上下不安。

另一显贵见解缙身穿绿袄,便出一上联讥讽他:“井里哈蟆穿绿袄。”解缙见那人身穿红袄,灵机一动说出下联:“锅中螃蟹着红袍。”那显贵听了暗想:这小子好厉害,我把他比作活哈蟆,他却把我比作死螃蟹。但又无理发泄,只好自认倒霉。

酒过三巡,尚书欲压服解缙,用手往天上一指,自命得意地说:“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解缙听罢,用脚在地上一顿说:“地作琵琶路作弦,哪个能弹!”口气比他还高。尚书奈何不得,啼笑皆非。

随后,解缙举杯祝酒道:“难得今日群才雅集,我愿题赠一联助兴。”尚书听罢,忙叫人拿来文房四宝。解缙挥毫舞墨,然后掷笔大笑而去。众人走过来一看,瞠目结舌半天说不出话来,原来这是一副借物寓讽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篇四十二:闽南对联故事

许獬,闽南才子,约明神宗万历二十九年(公元一六o一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许獬的一些闽南对对子故事更是脍炙人口,今谨举隅以抛砖引玉。

翔安的小盈岭“同民安”隘口内有一座寺庙。闽南才子许獬路过此地,适逢寺庙正准备做大祭典。小盈岭周边的善男信女挨挨挤挤赶来帮工,挑水劈柴,搓圆炸枣,人声鼎沸,整个寺庙热闹非凡。

寺庙的僧人为了增添祭典喜庆气氛,出对要给四面八方来的香客对。于是,僧人就在寺庙山门贴出上联:“盈岭山上日日是冬至”,香客们捎头挠耳,苦思冥想,一时无法对出下联。

许獬入庙参香,见到此征联,马上启动文思构想。谁知也难住了。为了赶时间,许獬只好继续赶路。他来到泉州洛阳时,已经是上灯的时候了,只见洛阳桥下,赶小海的渔民熙熙攘攘,一个个提着灯笼,在海滩上捕捉小鱼小虾,灯光布满滩涂地,很是热闹。许獬灵思一动,对从中来:“洛阳桥下夜夜闹元宵。”

许獬信手拈来,实在是妙对佳联。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联”,过年的门联都是红色的(除了有丧事的家庭头年贴绿色春联,第二年贴水红色春联,第三年贴红色春联),贴上了春联意味着来年春意盎然,红红火火。古诗云“爆竹声中除旧岁,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就是燃放鞭炮告别旧年,贴上门联喜迎新春。

据说,除夕贴春联的习俗始自明代的南京。据史书记载,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时,曾令“公卿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并令春联所用的纸笺必须以朱砂染色,名为“万年红”。“红”、“朱”同意,这暗示着朱家子孙可永坐江山。据说,这就是汉地大年贴春联风俗的开始。朱元璋当然希望,朱家掌管天下的能是“万年红”(万年姓朱)。现在,全国很多地方,包括闽南一带,依然是延续着贴春联的习惯。春联让新年更具红火的景象。

辞年:

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祖先,尽力备办丰盛菜肴敬神敬佛,表示辞旧年。还有人人要换上新衣裳,准备迎新年。大人们在除夕要给小孩送“红包”,给压岁钱,希望年轻一代在将来能富裕吉祥。

此外,家家还要准备“门蔗”。即,过年时各家各户要在房门两侧放上两株贴上红纸的连根甘蔗,叫做“门蔗”,在闽南方言里,“蔗”与“佳”近音,“甘蔗”寓意着甘甘甜甜,渐入佳境,欢欢喜喜过年。在深夜,还要用这甘蔗来顶住大门,据说,这样一顶,来年盗贼就不会光顾了。“门蔗”顶门,图的是全年的平安、吉祥。

吃过年饭:

除夕夜最重要的事当然是全家团圆了,家家户户围炉吃团圆饭,连外出经商或做工的'亲人也要赶回来过年。大年三十,或大年的最后一天,除夕之夜,围炉团圆,这是中国人的共同传统,在闽南一带,围炉很有特色,也很讲究。

闽南人吃年夜饭时,要“添碗筷”,就是说,桌上的碗筷一定要成双,要多摆上几个碗,几双筷子,为还没有回来的亲人准备着,摆成双数,成双成对,多出几双筷子,表示年年有“剩”(闽南语中的“剩”与“春”字同音)。同时,在除夕夜宴上,年夜饭有好几样食物是绝对不能缺少的,如长年菜、年糕、鸡、鱼、萝卜、血蚶等。

一家围炉时,每个人都要盛一碗米饭,而且,不能把米饭吃完,表示年年有“剩”(与“存”或“春”同音),饭后大家还要吃柑橘,表示吉(桔)祥如意。

篇四十三:苏东坡对联故事

秦观和柳永(屯田)都是苏东坡的好朋友。秦观因为那首《满庭芳》的词写得很好,特别是第一句“山抹微云”是个佳句,因而时人便称秦观为“山抹微云”,使这句词成了秦观的`绰号。秦观的女婿范温对岳父有这个名字引为自豪。他常自我介绍说“我是山抹微云的女婿。”人们确也投以羡慕的眼光。

那时柳屯田的《破阵子》词中也有一句为人传颂的名句“露花倒影”。于是时人也称柳屯田为“露花倒影”。

有一次,苏东坡同秦观、柳屯田同席而饮。酒至半酣,苏东坡诗兴大发,随口将二人的名字和绰号联成一副对联:

山抹微云秦学士;

露花倒影柳屯田。

秦柳二人一听,同声大笑,深服东坡诙谐的捷才。

篇四十四:苏东坡对联故事

北宋词人张先,字子野,喜作慢词,其词以描写男女之情见长。他曾因有“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堕轻絮无影”这三个别致的句子,获得“张三影”的雅号。他晚年退居乡间后,年逾八十,家中尚蓄有歌妓。有一次,苏东坡去拜访他,赠了一副对联,对张先进行戏嘲。对联写道:

诗人老去莺莺在;

公子归来燕燕忙。

联中引用了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元代发展成为曲剧《西厢记》)故事,将张先比做拈花惹草的秀才张珙。张先得联,亦制一联写道:

愁似鳏鱼知夜永;

懒同蝴蝶为春忙。

这副对联,对自己作了表白,且韵词俱佳,深为东坡所赞赏。

篇四十五:苏东坡对联故事

一天,苏东坡到一寺庙游览,听说寺里的主持和尚行为不端,心中不免厌恶。可那主持对大名鼎鼎的苏东坡却毕恭毕敬,招待甚周,还死皮赖脸向东坡求字。苏东坡提笔在手,疾书一联:

日落香残,去掉凡心一点;

火尽炉寒,来把意马牢拴。

那主持将对联悬挂于高处,许多文人见了,皆捧腹大笑。原来,这副对联道出了两个字谜,谜底乃“秃驴”也。

《对联的故事(整理45篇)(全文共25475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