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高一历史复习【多篇】

时间:2025-07-19 07:11:29
高一历史复习【多篇】(全文共12168字)

[说明]高一历史复习【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高一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 篇一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知识结构:

一、政制发展

1、共和制

(1)贵族共和制:由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三层机构组成

(2)保民官的设置:监督政府,维护平民利益

2、帝制

(1)元首制: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

(2)君主统治:公元3世纪,戴克里先

二、法律制度

1、《十二铜表法》

背景:共和国时期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内容: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维护了贵族利益。

评价: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仍是平民的胜利;贵族再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2、《查士丁尼民法大会》

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其中影响的是《查士丁尼法典》

对罗马法的评价: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高三历史复习重点考点知识 篇二

高三历史复习重点考点知识大全

1、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它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阶段特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秦汉时期的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秦汉文化作为先秦文化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阶段特征: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封建国家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流,出现融合的局面。江南得到开发,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4、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阶段特征: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建立了强盛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上多有建树。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文化辉煌灿烂,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中华文化圈,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5、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明走向成熟阶段特征:是我国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宋元文化成就突出,达到我国封建文化的又一高峰,中国继续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6、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转型

阶段特征: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新的经济因因素产生。明清文化异彩纷呈。但与世界相比,中国未能与时俱进,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逐渐落伍了。

1、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阶段特征: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爆发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2、甲午战争后的中国: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阶段特征:从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舞台上都异常活跃。

3、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阶段特征: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及其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

1、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曲折的道路,成功的探索阶段特征:从三大改造到改革开放前(1956~197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有成就,也有教训。

2、改革开放新时期:与时俱进,在创新中崛起

阶段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至今是中国全面改期开放时期,是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

1、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与罗马法

2、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及其发展

1、资本主义兴起阶段的西方文明: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阶段特征:从新航路的开辟到工业革命前是资本主义的兴起阶段,资产阶级开始按照自己的要求改造世界。

2、工业革命时代的西方文明:文明多样性,世界更加丰富多彩阶段特征:从工业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时期,人类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20世纪上半期经济模式的探索: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模式的调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阶段特征:20世纪上半期(1917~1945年)是世界现代史的第一个阶段,两种社会制度并存是这一时期典型的特点。

1、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美苏争霸、多极化和全球化交相辉映

阶段特征:二战后至今(1945年至今)是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与相互竞争的时期,世界局势发生了剧烈的变革。

1、原因类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原因

(2)中国古代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3)中国古代手工业未出现生产领域的技术革命的原因

(4)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学的原因

(5)中国近代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

(6)近代农民阶级领导的救亡图存运动失败的原因

(7)辛亥革命兴起和失败的原因

(8)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由对抗转为缓和的原因

(9)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10)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11)二战以来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4)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认识中国社会的巨变

(6)多角度地认识三民主义

(7)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8)如何认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9)如何认识美国政治体制中的“侵权与制衡”原则

(10)如何认识斯大林模式

(11)全面认识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高一历史重要知识点归纳 篇三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

神农氏时代: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春秋战国时期: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汉朝: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逐渐普及,曲柄锄 ……此处隐藏7989个字……>(2)1926年底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3)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

5、影响:推动了反帝反封的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

6、失败(1927)

(1)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

(2)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汪)——国共合作全面破裂

(3)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和宁汉合流

(4)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①原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和镇压;中共缺乏经验,共产国际错误指示,陈独秀在革命后期放弃革命领导权

②教训:中共要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和建立革命武装

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封建、封邦建国、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1)背景:BC1046年,周武王通过兴兵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2)目的:进行有效的统治

(3)内容:

①对象:周王将王畿以外广大地区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②义务:受封诸侯必须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③权利:受封诸侯在其封疆之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4)特点:

①分封对象广泛:王族、功臣、先代贵族,以王族为主;

②层层分封: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秩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③土地与义务是周天子与诸侯之间关系的关键;

④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

(5)影响:

①西周初期周天子有较高的权威,诸侯对周王有较强的向心力,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②诸侯国对周王室起到拱卫作用,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形成了诸侯国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

(6)破坏:

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含义: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秩序。

(3)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4)内容:

①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

②诸侯的爵位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其他儿子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

③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以此类推。

(5)特点:

①大宗和小宗的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②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③大宗可以命令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6)作用:

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礼乐制度

(1)目的: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2)含义: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规则与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

(3)特点: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使不同的礼仪

(4)作用:有利于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保持统治秩序的稳定。

拓展一: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①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是维护血缘关系的纽带,有利于巩固分封制;

③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外在表现,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

拓展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族权与政权相结合,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②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等级森严的序列;

③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统一;

④王权与神权相结合,迷信色彩浓厚;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复习知识点 篇九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背景:

17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议会与国王斗争

(2)过程: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成立共和国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光荣革命

2.确立标志——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

(1)内容:它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2)作用: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也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概况

18世纪初,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

2.组成:下院议员由普选产生,多数党领袖为首相

3.职能

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过控制下院本党议员控制下院,宣布提前大选等

4.特点

内阁成员(各部大臣)集体负责,与首相(内阁首脑)共进退;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首相掌握国家大权(行政权立法权);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首相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5.意义:使立法机构得以控制行政权,有效地调节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

三、议会改革

1.概念:使权利由贵族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

2.原因: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政治权利

3.过程:英国1832年议会进行选举改革

4.结果: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高一历史重要复习资料 篇十

明清对外贸易

朝贡贸易的特点:由官府控制和垄断,不以获利为目的,加强中外之间的友好关系。

民间海外贸易的出、入港口:月港是进出口商品的主要集散地。

输入和输出的主要商品:

1)输入:香料之类的奢侈品;

2)输出:生丝、丝织品、瓷器和蔗糖。

清朝逐渐走上闭关道路的原因:

1)为隔离东南沿海的反清武装;

2)欧洲社会正发生巨大变化,统治者出于对西方势力的戒备以及自大、保守的心态,逐渐走上闭关锁国的道路;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表现:

1)颁布“迁海令”,实行较明朝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山东以南的沿海居民被迫内迁;

2)康熙晚年已对外贸路线加以收缩;

3)乾隆时实施闭关政策,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广州一地通商;

4)清朝中期,清政府对外商来华实施更为严格的限制。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高一历史复习【多篇】范文。

《高一历史复习【多篇】(全文共12168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